編舞育成計劃 2023 – 延伸討論(二)

《我們期望怎樣「育成」編舞?—談編舞育成 2023 的製作與構作》
黃建宏 (CCDC舞蹈中心總監) X 梁曉端 (城市當代舞蹈團劇場構作)
文: 劇場構作部

 

早在編舞育成重新啟動 (2022)的時候,城市當代舞蹈團舞蹈中心總監 黃建宏 (祁勳)分享過: 「CCDC成立四十多年,一直是以開放的態度,展演不同風格的編舞作品;從八十年代曹誠淵黎海寧彭錦耀雷佩瑜、九十年代潘少輝梅卓燕伍宇烈,千禧年的邢亮桑吉加及一眾本地及內地獨立編舞、2010前後黃狄文龐智筠及其他團員舞者開拓編舞之路,每一次創作在風格、主題、美學、編創方式都是各具特色。CCDC沒有確立一套獨特的舞蹈流派風格,卻提供空間讓各種可能性出現;舞蹈影象、環境舞蹈、平台舞蹈、嬰幼兒舞蹈劇場、過住黃大仙賽馬會舞蹈小劇場的一系列創作平台 (真演出、二延體、My Own Dance……) 、與展能藝術會Artists with Disability的合作等等,都是朝著開闊舞蹈的可能性這目標出發。編舞育成也不是教授某一種編舞101方法的工具課程,而是嘗試陪伴每一位參加者去找尋自己的創作之路。」到2023 的今天,《編舞育成》這個計劃在尋找什麼?對我們有什麼意義?今次,我們請來城市當代舞蹈團劇場構作 梁曉端 (端)來作一次對談: 

 

問:今次編舞育成和上年,什至是以往的「吽菇場」等的創作平台 有什麼分別?

祁勳: 一直以來Dacne Centre都是以製作為基礎,提供行政及技術支援給年輕編舞,如排練及試演場地、燈光音響、宣傳行政等。我們鮮有介入創作者的藝術層面,就算有都是因應每個編舞的需要,為他們邀請相應的藝術顧問作指導,如楊雲濤、周佩韻、黃狄文等。所以當時我們都主要都是提供硬件式的協助、製作經驗分享、和為一班新晉編舞建立人脈。 

 

問: 這樣說來,以前和現在針對的參加者有沒有什麼分別?

端:或者可以這樣理解,CCDC舞蹈中心一直服務的面向有:專業、準專業、業餘、和普羅大眾。 當然我們有專業的舞台給本地編舞,而坊間也有不同舞蹈發表平台給準專業的編舞。那麼,我們為什麼還要做編舞育成呢?當然過程中我們內部討論過不少,但回想當時推出計劃是都是本著「做吧,邊試邊改」的心態,所以我們當初沒有所謂「針對」哪一群人,但這兩次觀察下來,我們可說是填寫「準專業/業餘」之間的那道界線。

回到經常問的問題:為什麼是我們做這個計劃?CCDC有什麼條件能提供給參加者?是我們的經驗和製作能力吧。 這個不單只是硬件上的,更是多年來累積的編舞網絡和製作經驗。 而這兩年的編舞育成,藝術部門介入比以前更多,對於編舞/創作新手而言,有更多方向。 這個轉變同時也在回應CCDC這幾年的變化:從黃大仙搬出來以後,我們不再在有自己的小劇場/駐場技術人員和多個排練室。 但不同的是,我們運作方式不一樣,例如在藝術部門在劇場構作上可以給新創作者的支援相對更多。 

 

問:那你們期望「編舞育成」是一個怎樣的平台?

祁勳:我們希望提供一個平台,或者可以說是一個跳板,讓參加者發表第一個作品,有了第一次經驗後可以繼續尋找自己的方向。我們一直以來都不是「教編舞」,而是給大定一個實驗平台。 特別就獨舞而言,他們不只是編「舞」,更是說自己的故事,尋找一種表達自己的方式。 

假如我們可以做到「一人一隻舞」,一人尋找一種用身體表達自己的方式、一個自己的平台、一段屬於自己的獨處時間。 因為在創作的過程中,編舞也在整理自己的思緒、和觀看世界的方式。這是一個「全人發展」的成長過程。

 

端: 而在創作和展示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不同人的背景和表達方式,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在不停思考、甚至重新定義「舞蹈」。 

祁勳:這是一個不停發現自己的過程,也使我們更「接近舞蹈」,更進入社群。 

 

後記: 

本來推動這個計劃時,我們都是滿腦子疑慮:「到底這個時候的我們需要一個怎樣的舞蹈平台?」「CCDC 可以如何支援參加者?」「參加者需要一種怎樣的支持?」又或者,什麼人「需要編舞?」帶著種種疑惑,我們還是大膽開始了第二年的編舞育成計劃,因為編舞創作又好、劇場構作又好,是不能「空想」出來,要試過才知道怎樣改進。 

 

於是我們作出了一個新嘗試: 除了三位「領航員」(Yuri,端,祁勳)從編舞、構作、製作上給予意見,筆者和 謝嘉豪(Tomas)也當起協作者,從旁陪伴參加者創作,帶領每次月聚討論。 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很多時候原來參加者需要的不是一套方程式,他們有時候需要空間自由發揮 (也可說是沉浸在作品當中),有時需要一些信心肯定,有時需要一些重點提示——「什麼是他真正想深究的」、「什麼是他創作的核心」。當然,我們不是作決定的人,每次相聚總會互相在過程中提供一些參考、想法延伸、或者實驗⋯⋯而當中我們最重視的,是這個團隊如何開放和尊重每個人的步伐。如YURI 所說,「編舞」不一定是成功,可以失敗,但要有空間失敗。 所以回到最初開始計劃的時候,我們的確帶著很多疑問,有些解答了,有些又引起更多問題,所興幸的是,我們有空間一起探索,而這種探究精神,也會延續下去。 密切期待!

Social media & sharing icons powered by UltimatelySoc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