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嘉豪 -《編舞育成計劃》觀察員手記

關於第一、二堂的觀察

城市當代舞蹈團 CCDC 舞蹈中心舉辦的《編舞育成計劃》 ,是該中心遷入大埔後,舉辦的首個以「編舞」為主的專題工作坊,「透過實踐和理論工作坊、同儕交流及階段性展演」,使參加者能體驗編舞的過程,計劃更會提供排練場地及發表平台,讓學員尋找自己創作方向,並實踐出自己的舞蹈創作。

《編舞育成計劃》設定為「共修共學」的模式,工作坊的學員來自不同背景,例如中國舞、芭蕾舞、現代舞、鋼管舞,以至劇場表演背景的,令這個共修團體的光譜跨度很闊;計劃由11月初開始,四節的實踐及理論工作坊,加上四節的創作討論及研習,據悉,學員報名時,需要提交自述,透過其自述,由計劃導師度身為學員提供輔助教材,以及個別指導,協助學員實踐創作,並於年底舉行結業展演,呈現階段性作品。

首兩週末的工作坊,由伍宇烈帶領,透過各種遊戲和練習,學員體驗到「編舞」從哪裡開始思考動作、空間、時間;在第二節工作坊中,伍宇烈以「聲音與動作」為題,引導學員以簡單的元音作為觸發點,嘗試令學員探索更多舞動的可能性。

在工作坊裏,除了身體練習外,討論環節也令導師與學員之間,產生很多啟發性的思考。當被問及「什麼是編舞?」時,大部分學員都認為編舞是通過(編排)舞蹈動作,表達自己所想說的東西,以及分享自己的感受;但大家亦討論到「為什麼觀眾要去看你的作品?」這個問題,而編舞的過程中,編舞與舞者的「權力關係」、舞者在被編排「跳」舞時是否牽涉 「去個人化」的問題、編舞的最終「目的」是什麼、是誰在編誰在看⋯⋯等等一些關於編舞的本質性問題亦被討論到。

《編舞育成計劃》是CCDC舞蹈中心搬遷至大埔之後,首次舉行的「編舞創作」主題的系列工作坊及展演活動,參與學員雖來自不同背景,但對舞蹈的理解持有開放態度,不知道接下來在「編舞育成計劃」試圍營造的「共修共學」的氛圍中,可以碰撞出什麼呢?

關於第三堂的觀察

《編舞育成計劃》第三節工作坊由黃狄文(Dominic)指導,以肢體動作練習貫穿整個工作坊。Dominic循序漸進地讓學員體驗編舞概念中三大元素,包括:時間、空間、動勢(Flow),他特別介紹到這堂課所採取的練習方法,是啟發於William Forsythe的編舞技巧。

工作坊由學員以單純的走動開始,導師漸漸加入一些指示,例如速度變化、方向轉換、重力變化等,令學員體驗身體在不同條件下的改變;之後,學員被分派成二人一組,透過「帶領與跟隨」的練習,探索身體的可能性,繼而利用此經驗,提取幾個動作,並串連起來,組織成一個小段的舞蹈動作,雖然聽下來像很簡單的過程,但整個過程卻令學員引發了很多靈感。在課堂總結時,Dominic分享了自己的編舞經驗,他認為編舞是一個永遠在持續進行的過程,即是舞蹈編成並上台演過,但作品沒有完結,因為你總會帶著那個東西,一直尋找下去,繼續找更好的方式來表達。另外,在討論中大家亦不約而同地發現了,編舞其實是一件十分講求溝通的工作,編舞需要準確地與舞者表達所想的概念,亦要了解舞者的情緒、憂慮、阻礙等等,所以編舞有趣之處,在於如何找出舞者的「質地」加以利用,又同時是如何給予指引打破舞者的慣性。另外,學員們亦慨嘆到編舞創作是非常需要空間,無論是物理的,抑或是心理的,但這個地方卻難以覓尋創作空間。

到底是先有雞,抑或先有蛋?我仍在《編舞育成計劃》中觀察,到底這個城市需要的是什麼空間?什麼創作?什麼舞蹈?

關於第四堂的觀察

《詩經.毛詩序》是古代詩歌理論的著作,文中提到「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相當程度上定義「舞蹈」是表達「不可言喻」的情緒和感受;沒法言傳,所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然而,舞蹈真的沒法言傳嗎?作為藝術表現形式之一,舞蹈就先天性地沒法承載話語、文本,或說context嗎?《編舞育成計劃》第四節是一堂理論課,由CCDC舞蹈中心總監黃建宏、城市當代舞蹈團戲劇構作梁曉端主持,兩位導師跟學員分享有關舞蹈的演變,以及相關的藝術理論。

課堂先由黃建宏講述舞蹈是如何由原始、古典,慢慢走到現代的沿革;第一部分,他提出的是有關「舞蹈」的社會意義,包括祭祀、社交和運動,而到了現代時期,舞蹈又可概括地分野為「實用性」(運動、社交)和「表演藝術性」(群眾的、藝術性的)。第二部分講述關於現代舞蹈的沿革,並簡介了幾位重要的舞蹈藝術家,例如Isadora Duncan, Pina Bauch, Merce Cunningham等等,讓學員對現代舞的發展有一個梗概;黃建宏提到現代舞有三個特點:個性表達、創新追求、對時代的關注(引自曹誠淵),而他亦指出,欣賞舞蹈為何可以引起觀眾的感情,引起感動的效果,他引論「鏡像神經元」的心理學理論,解釋當人看到別人的行為時,會產生共情的作用,於是「睇跳舞」會得到陶冶便成立了,筆者認為,這與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所述的「淨化作用」(Catharsis)有異曲同工之妙。最後,黃建宏提出了一些問題激發學員進深思索作為編舞如何去理解「身體是什麼?」,身體所代表的意義等。

工作坊的下半場,由舞團戲劇構作梁曉端負責指導,她從「戲劇構作」(Dramaturgy)的角度出發,闡析有關「編舞」的概念。首先,梁曉端問了學員一個問題:到底編舞是Step-maker,抑或是Situation-maker?她旁徵引論地解說,有關編舞、劇場的藝術理論,以及從她的經驗出發,分享對編舞的想像: 當編舞有話想說,有想表達的東西時,如何能更進深地演繹出來,或者避免單一化地構成作品,與觀眾、社會、文化等各層面,有更深層的連結。而梁曉端亦提到,編舞與看舞蹈,其實是一個「編碼」與「解碼」的過程;她進一步表示,編舞在創作過程中所建立的關係:材料、觀眾、世界,這三者互相影響著編舞創作時的思考,最後她總結了對編舞的理解:「編舞是一個感性與理性來回往返的過程」。

這一堂課較為理論性,但對於編舞的「育成」來說,相當有助益,可惜因為時間關係,這些信息龐大,而且極需要咀嚼消化的課堂內容,只能壓縮成一堂課完成。此外,這堂課令筆者反思的是,一直以來有種普遍的印象是,舞蹈是不講求理解,都是些很個人,很情緒化抒發的動作,然而,編舞就只是「動作設計師」嗎?編舞還可以透過舞蹈表述更龐大的事物嗎?對於非學院派出身的舞蹈工作者/編舞來說,是否就只流於作為排舞師?在創作上,能否有更大膽更深入的想法呢?而政府或民間的藝文機構,又能否製造更多空間和條件,讓這些編舞有更多發揮/發表創作的空間呢?

其實《毛詩序》 也同時闡明了舞蹈作為藝術表現形式,是在詩(言語)、戲劇(嗟嘆)、音樂(詠歌)之後,所以亦可將舞蹈理解為一種具有詩意的、綜合的藝術表現,於是乎,舞蹈沒有不可能,沒有只停留在情緒表達上,而舞蹈理應可以承載更多內涵。

關於《編舞育成計劃 – 2022》的觀課總結

2022年的最後一日,在CCDC舞蹈中心舉行了一個簡單而又不簡單的展演發佈會:經過了幾個月的研習,《編舞育成計劃 – 2022》的學員在導師們的引領,以及反覆討論下,把自己的想法實踐成為
階段性研習作品;於發佈日當天,在簡約的空間設置中,學員們向一眾來訪的觀眾,展示研習成果,並在展演結束後,與觀眾直接對話,互相交流意見與心得。綜觀《編舞育成計劃 – 2022》展演出來的階段性作品,或許是一個適當的總結,來檢視這個計劃到底我們對「編舞」這行當是什麼的一種想像?

在展演發佈會上,參與學員一共展示了九個階段性作品,九個作品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一是由學員編舞,並找舞者演繹,二是「自編自演」,而第三類則是兩者有之。由陳紀賢編舞的《Coexist》,主題圍繞地球生態的破壞,表達了編舞對人類過度發展,而令大自然受損的擔憂,陳紀賢本身是舞蹈老師,她邀請了一班學生為她展現作品,並透過錄像片段發佈;劉浩銘的《12月31日》同樣是由特邀舞者負責演出,編舞的創作意念是關於內心與成長的掙扎,人如何處理自己的陰暗面等,他找來兩位具有舞蹈經驗的朋友演繹他的作品。「自編自演」的獨舞作品,包括樊浩賢的《十王殿》、黃慧珊的《翩翩胡旋 – 我 Me》、蕭展濤的《墨/默/mak6》、鄭漪琪的《It goes round N’round》,以及周芯悅的《BREATHE喘息》,五個「自編自演」的獨舞作品,主要是取材於對生活的反思,或者是個人喜好的事物所引伸的探索。作品《__us》(編舞鄧蕊明、黃家駒)及《神奇女俠的教室》(編舞蘇健威)則是由編舞創作並參演其中;《__us》探討的是人在「權力結構」中的心理狀態,而《神奇女俠的教室》則呈現了編舞本身的職場所見所聞,以及自身的反思。

若論九個作品有哪些共通性,也許就是一種「自我表達」的欲望。關切自身最常觸及,或者切身處地的感受,往往是編舞最慣用的素材;而「說好自己的故事」的這種欲望,或者是在大時代的洪流中,我們所能企及的一種自我梳理方式,在「大敍事」之中,找到自己的身分,然而,這種自我表達、自我梳理的過程,與「自我感覺良好」又只差了一條很細的線,如何拿捏就要靠編舞的經驗和技巧。不過,正正是因為需要時間和空間來累積經驗,所以《編舞育成計劃》的目標便得以確立。要是此類計劃要走下去,如何提供支援?如何提供「硬件」協助?什麼時候該「手把手」的帶領?什麼時候應該放任編舞自行創作?作為一所舞蹈中心,實行《編舞育成計劃》的遠景是如何?到底計劃要給予大眾怎樣的想像?這些問題值得審視,畢竟,筆者在整個過程中,觀察到學員的積極參與,以及自我成長,的確十分振奮,但同時,亦有學員退出,主辦單位應該嘗試探討原因,以便修正計劃的未來發展路向,以及課程設計上作出適當的微調。

無論如何,在香港這個寸金尺土的地方,需要拓展更多空間來培育人才和創意;CCDC舞蹈中心主辦的《編舞育成計劃 – 2022》,的確是一個難能可貴的體驗,也期待此計劃未來的進階發展。

Social media & sharing icons powered by UltimatelySoc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