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舞蹈研究獎勵計劃

CCDC致力推動當代舞蹈藝術的發展,支持具潛質及獨具特色的獨立藝術家開展其創作、實踐及研究計劃,並連結香港、大陸、亞洲地區內的當代舞壇新勢力,打造開放多元的交流平台。

為鼓勵藝術家持續探索和拓闊視野,CCDC首次設立「當代舞蹈研究獎勵計劃」,支援具備一定創作經驗的藝術家深化其創作及研究。透過藝術研討會、工作坊、演出等形式,為獲挑選的境內外藝術家營造自由交流、相互啓發的藝術平台。

首批獲獎勵的藝術家由專業組委會挑選,每個獲獎勵的項目將獲港幣10萬元資助其研究過程及成果呈現。此計劃於2021年7月展開,2023年11月將展示其研究成果或階段匯報。

 

組委會(按英文姓氏排序)

張月娥

劉秀群(CCDC行政總監)

伍宇烈(CCDC藝術總監)

潘少輝

黃建宏(CCDC舞蹈中心總監)

黃狄文(CCDC副藝術總監)

獲獎勵藝術家

「風景區」之《春江花月夜》

研究項目簡介

「風景區」是一個系列的創作,也是一個長期研究的主題,它最早萌生的想法源於2018澳門藝穗節的藝術專案《裂隙,何東圖書館之遊園》,該專案中的藝術家組建了人與環境的生態關係,通過包容不同的個體或存在,形成不同的風景。

「景」是「風景區」創作研究的概念之一。何為景?如何「造」景?如何拓展「景」可以傳遞的內涵?這些都是創作研究的主要問題。

「生態」是「風景區」研究的另一個重要概念。通過對植物的學習,嘗試跳出以人類為中心的思維慣式去建立一種不同的生態關係,某種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的共生關係。在這個關係裏,各要素之間既相互獨立也相互聯繫,有機地不斷生長。

《春江花月夜》是「風景區」系列創作的其中一個作品。作品從女性視角看「景」,既有仿生自然、展現植物智慧之景,將女性的形象與植物的生存策略,某種為適應環境、生存、繁衍而演化出的特徵,互相結合;也有來自社會,被傳統觀念塑造之景,所有的存在都轉化為一個表像,通過對某種人或社會關係的表像的重新組建,景觀由此而生。

《春江花月夜》在以景抒情的觀照下,帶著東方的審美和仿生的編舞手法,用「景」來重新思考和想像對「女性」的界定。

藝術家簡介

吳卉,獨立舞者和編舞,現工作、生活於廣州。

吳卉的作品帶著獨特的女性視角,使用不同的方法來喚起想像力和情感。她近來對生態性的身體感興趣。作為某種從漫長演化中獲得的知識,植物的身體既是對環境的表達也是它生存策略的展現,身體化的生態性揭示了另一種對世界感知、模仿和關聯的方式。

吳卉的代表作包括《自畫像》、《移動的小蠻腰》、《到此一遊》、《裂隙》和《衝浪》等。她曾受邀參加廣東現代舞周、北京舞蹈雙周、中國行為藝術文獻展(澳門)、深圳藝穗節、澳門藝穗節和義大利「歐洲工廠」等多個藝術節的表演。

2018年二月,吳卉與藝術家郭睿組建藝術家組合GuoGuo and HuiHui。

吳卉現正在進行「風景區」系列創作的研究和實踐。

身份建構(暫定名)
——對中國民間舞的當代舞蹈研究

《有關個人的展覽》| 相片:Centre Intermondes, La Rochelle, France

研究項目簡介

在我們的社會,身份是被告知的。中國民間舞的學習讓我意識到在一個身體上體現多種身份的可能性。

在民間舞中,身份,某種民族的特徵,在被提取、強化和傳播的過程中透過身體表達。身份是被建構的。一方面,個體在身份建構中總是處於被動,「我」無法選擇「我」的身份;另一方面「被建構」不僅發生在主體,也發生在那個「對象」。我們對他者的身份認知也是被建構的,真實的個體和刻板的印象被牢牢地捆綁在了一起。而這種「被建構」的身份帶有極強的類型化特徵。

那是否可以通過編舞的介入,主動地重新建立身份的認知呢?

通過本次研究,我嘗試透過民間舞去進行某種身份解放的實驗。

藝術家簡介

郭睿出生於重慶,現為居住在廣州的自由藝術家。郭睿曾於北京舞蹈學院、香港演藝學院和比利時PARTS學習舞蹈。

通過對中國民間舞、現代舞和當代舞的全面學習,郭睿對身體、動作和舞蹈作為 文化和社會政治的表現形式有著複雜、跨文化的理解。這是他在中國和歐洲特定 語境中不斷嚴謹研究的課題,即以不同形式的舞蹈實踐建立舞蹈與生活的聯繫

2018年郭睿開始同藝術家吳卉合作,創立藝術家組合Guo Guo and Hui Hui。

《這是一個普羅塞斯》

研究項目簡介

「普羅塞斯」是一個地方?一個人?一個動態的身體檔案館?一個場域的化身?……這個過程像是一部關於流動、經驗的連續劇,是一段回音、一場遊行,是身體像遊客一樣在不同的文化中旅行,亦是不同的文化流經身體。

項目從個體的經驗出發,探索如何將自身經歷轉化為創作素材。以連續及二維的圖像與在場的身體,共同構造一個新的空間:它浸入當下的時刻,也夾雜了新的想象。

藝術家簡介

舞者,編舞及教師,二高表演駐團編舞。出生於重慶,常居廣州。

劉氏於2009-2017年在廣東現代舞團擔任全職舞者。在團期間與多位藝術家、編舞家合作。2018–2020年於香港演藝學院修讀藝術碩士學位,主修編舞,並獲香港演藝學院友誼社獎學金。2021年加入二高表演,成為駐團編舞。

近年來,劉氏的興趣轉向編舞研究,開始聚焦個體成長經歷、用身體回應關於「自我與自身」的思考以及自身的重建過程。同時,關注如何將自身的舞者表演經驗轉換到創作過程以及教學實踐裡,得以產生新的經驗、創作方法/觀念;將自身作為一個場域,藉此與多樣人群進行連接,重新思考舞蹈從功能性到表演性的可轉化過程。 「舞蹈和創作於我來說,充滿幻想力、原初動力;作為創作者,我更想保持獨立和理性思考,反觀我們身處的世界和時代。」

2021年,劉氏以特邀舞者身份,參與由城市當代舞蹈團與澳門文化中心聯合製作的「駐場創作交流計劃2020-2021」。主要創作作品包括:《動》、《這是一個游泳場》、《全民K舞》、《一個人的卡拉OK》,以及聯合創作作品《成人不宜》、《水果、水果》。

《20QQ》—— 科技X肉身 創作實驗計劃

聚焦技術與肉身議題的交織。結合虛擬和現實空間身體的轉換,進一步探討人類身體和科技機械、肉身性三者之間的關係。

 

這是一個系列性的創作項目,已於2020年2-8月進行了第一階段的《線上共振》,以及2020年10-11月的第二階段《未來身體社》。第三階段以跨學科駐地創作實踐為主,邀請相關領域,不同背景的藝術家、學者組成小組於2022年5-11月期間進行駐地創作實踐。

藝術家簡介

獨立舞者、編舞、舞蹈教育工作者,現居廣州 / 武漢。2013年起作為獨立藝術家在國內外陸續發表個人作品。曾任職廣東現代舞團,2018年獲教職獎學金於美國本寧頓學院獲得藝術碩士學位(MFA),專注於以身心學為根基的編舞創作研究。

俞亞男將身體視為一個共振室,藉以追踪她與環境、時代的交織碰撞,這些感官體驗為她提供了一種重塑現實感的方法。她的作品由舞蹈表演延伸至視覺藝術,社會實踐等類型的公共場域呈現,注重觀演關係裡切身的體感傳達。

「Boiling Bo」系列 – 《媽媽》

研究項目簡介

透過與媽媽親密關係的發掘,會對自己本身舞蹈價值觀的形成和存在產生另一種新觀點?是更加和諧還是更加矛盾?

藝術家簡介

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現代舞系,黎家寳於2009–2014年加入廣東現代舞團成為全職舞者,2015年加入城市當代舞蹈團,2022年晉升為資深舞蹈藝術家。

黎氏曾參與多個著名編舞的作品,包括:劉琦、桑吉加、刑亮、潘少輝、黎海寧、曹誠淵、張曉雄、阮日廣、余承婕,伊娜.約翰內森等。她亦曾到訪比利時、溫哥華、以色列、澳洲、德國、日本、韓國、台灣、廣州、北京等地演出。近年亦發表多個編舞創作,包括:《成人不宜》、《螞蟻1+1》、《X-85213》、《咀角上有粒墨》、《分.裂》、《Boiling Bo》。

重組記憶中的第一支獨舞 – 尋找消失的身體與靈魂

研究項目簡介

隱藏多年的記憶,塵封已久的身體,是否還能被呼喚?沒有數碼檔案和文字紀錄的獨舞,是否仍存在?

2008年退休的舞者葉奕蕾通過回顧個人和集體檔案與身體對話,試圖找回第一支獨舞的身體記憶。

這個項目邀請資深舞者楊怡孜共同創作,探索舞蹈在她們身體裡的感知丶流動與衰落,剖釋身分與性別的潛意識關係。兩人將挖掘這支獨舞的元素:祭祀丶神樂丶森林丶天災丶愛情和女性在家庭與理想之間的牽絆糾結,在破碎夢境的邊緣之上重組這支獨舞。彩排的過程主要在森林和大自然的土地上進行,兩人也將遠赴日本高千惠駐村對當地的神樂進行採風。

在二十一世紀,虛擬身體和舞蹈科技創作被踴躍提倡的時代,作者希望重新聯繫身體和舞蹈的純粹關係,找回當年消失的獨舞丶身體和靈魂。

藝術家簡介

葉奕蕾是一個遊走於表演藝術及影像創作的工作者及策展人。

2008 年從事舞蹈專業十載後,她開始混合電影、表演和策展,延伸個人的藝術創作。2015年,她與國際電影製作人蔡紹勇創辦了Cinemovement平台,將表演藝術和電影工作者聚合於跨界實驗室中創作。她從此積極投入舞蹈影像製作及策展的工作,在不同亞洲地區主辦了6屆Cinemovement Labs。

2018年,葉奕蕾受邀參與「跳格」的策展項目,並於 2022年獲任為影像節總監。

服裝部:一個研究香港舞蹈的批判路徑

研究項目簡介

服裝部在香港表演藝術領域的重要性遠遠被低估了,無論是在舞台美學,還是學術研究層面。2018至2020年,城市當代舞蹈團由於外力所迫,不得不轉移、捐贈、回收庫存的舞台服裝;我因參與並見證了這場易動,於是思考服裝部對舞團的意義何在?

舞蹈服裝在修飾身體之外,如何實在地影響舞者的身體與舞作的風格?以服裝部出發的敘事,是否能建構人們曾經忽略的歷史景象?甚至改變人們對香港舞蹈,乃至表演藝術的印象?而更新服裝部之運作,又是否能回應香港社會仍需堅守的去殖民實踐?

本研究計劃主要集中兩方面:一是舞團服裝部的組織運作、二是具體舞蹈服裝之研究。截至2022年11月,研究已通過口述歷史訪談與文獻研究的方式,大致釐清城市當代舞蹈團服裝部的運行模式與傳統。接下來,本研究將陸續數碼化服裝部的文獻資料,整合舞團劇目之紀錄,並建立小型的檔案庫,為未來研究者、創作者提供豐富的素材。

藝術家簡介

董顯亮(董言),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學系哲學博士。他的研究興趣在於不同媒介傳遞語言、身體與物質交叉知識的方式,範圍可以從醫學書籍和思想文化,到劇場表演與肉身智識。他曾於香港演藝學院、香港城市大學從事學術研究,目前於香港樹仁大學供職。在劇場實踐方面,他也以劇場構作、文字創作的身分與不同機構和藝術家合作。他正在積極蒐集、整理、彙編幾個香港舞蹈團體和藝術家的歷史資料,以期為長遠研究奠定基礎。

思考香港專業舞蹈信條涉及的問題意識

研究項目簡介

「這是舞蹈嗎?」的疑惑對舞蹈藝術的發展和賞析有舉足輕重的意義,然而香港缺乏系統性的思辯進路作為討論和審視舞蹈信條的依據。本地舞蹈學術研究有限;在上世紀建立專業舞蹈圈的從業員以師徒制或技巧訓練為主,他們在實踐中傳承的舞蹈定義相對穩定,直到本世紀,不同學習背景、熟悉海外當代舞狀況的創作者加入舞蹈圈,「這是舞蹈嗎?」雖然成為了需要思考的事,討論卻鮮少發生在不同年代創作人和觀眾、或技術官員和評論人之間。偶爾出現時,未來得及討論已變成辯解,甚至是情緒化的防禦。

本研究旨在探尋思考香港語境中的「舞蹈」的問題意識面向:形式的?歷史的?社會文化的?哲學本體論的,從而架設問題意識框架。對於舞蹈的辨識,如何在創作者和觀者角度之間變更?我假設實在、客觀及具包容性的量器,將有助建立討論「這是舞蹈嗎?」的起點共識,俾使對甚麼是「再闡釋」、「發展」、「離題」、「反抗」等等——以及類似的行為如何改寫香港舞蹈面貌,得以更有系統地評定。

藝術家簡介

講師/研究員/編輯/藝評人/監製/翻譯。學習者。我。

溝通媒介 — 對肢體語言(手語)的研究

研究項目簡介

⼈與⼈之間利⽤不同媒介⽅式溝通,究竟說話是最能表達和觸動到的媒介,還是肢體語⾔—舞蹈?那另⼀肢體語⾔—⼿語又是怎樣呢?

本研究計劃將透過聾啞⼈⼠深入了解⼿語的表達⽅法和傳遞意思,嘗試尋找與⼤眾的共同身體詞彙;探索⼿語和舞蹈之間的橋樑和差距是什麼?在兩種不同狀態的肢體語⾔互相碰撞時會產⽣什麼?兩者在轉化的過程中除了身體以外又會產⽣什麼?

此研究過程,又會發現怎樣的神秘角落?期待着!

藝術家簡介

2019年獲⾹港舞蹈年奬提名「傑出男舞蹈員演出」及2022年提名「⽩朗唐新晉編舞」;2019 年發表作品《無眼睇》,隨即獲邀於兩個本地藝術節重演, 及後再獲意⼤利及台灣的舞蹈節邀請演出。

曾氏畢業於⾹港演藝學院舞蹈學院,主修當代舞,2013-2019年擔任城市當代舞蹈團全職舞者,隨舞團前往多個國家及地區,同時活躍於本地製作。

近年專研舞蹈攝影並成⽴Labora-Terry Arts,以舞蹈視覺攝造身體瞬間,同時藉由鏡頭返照⾃身的舞蹈創作,重新展開對身體及創作的另⼀探索與叩問。

《雞血》

研究項目簡介

「雞血」是中國不同地區和界別的外勞的常見做法。是次研究項目《雞血》以表演性和人族誌的表演研究理論及舞蹈方式,重新詮繹此當代儀式和民間療法的美學。

數以百萬計的外勞每天都會在中國各地進行「雞血」活動,並在一年中的特別日子舉辦更大規模的儀式(農曆新年、中秋節,等等)。這項人族誌題材重新詮釋了「雞血」做法,並將其確認為20世紀下半葉最重要的中國新興編舞風格。

此研究將出版一本刊物,以英文和圖片展示此風格的形成、姿勢和動作。這將成為首本有關「雞血」舞蹈方式的基本詞彙彙編,並使用表演研究工具進行分析。《雞血》最後將以表演性的展示作結。

藝術家簡介

Alberto Gerosa 是從事電影及表演工作的人類學家,現為香港中文大學兼職教授。他擁有表演藝術和社會科學學士學位、亦從盧布爾雅那大學和斯德哥爾摩大學的聯合課程修讀社會及文化人類學研究碩士學位,以及於香港中文大學取得文化研究哲學博士學位。他的研究興趣範疇包括:視聽、感官和表演人族誌的實踐、表演研究、儀式、戲劇和電影。自2017年起,他的研究作品《雞血》已在全球多地的不同學術及藝術機構中展出。

Social media & sharing icons powered by UltimatelySocial